中國醫藥網(wǎng) 醫療器械 保健品網(wǎng) 醫藥招商 醫藥資訊 產(chǎn)品大全 百姓OTC 醫藥搜索 醫藥展會(huì ) 醫藥人才 醫藥論壇
                                                          中醫藥-中國醫藥網(wǎng)
                                                          中醫藥首頁(yè) 辨證論治  針灸推拿   藥膳食療   中藥檢索   名醫風(fēng)采   中醫文獻   中藥圖譜   中醫藥詞典   中成藥
                                                           高級搜索
                                                          中藥資源

                                                          中藥圖譜 中藥故事
                                                          中藥炮制 藥材栽培
                                                          藥市快訊 中藥法規
                                                          中藥招商 中藥產(chǎn)品


                                                          中醫基礎
                                                          ·基本特點(diǎn) ·陰陽(yáng)學(xué)說(shuō)
                                                          ·五行學(xué)說(shuō) ·八綱辨證
                                                          ·望診 ·聞診 ·問(wèn)診 ·切診
                                                          ·方藥概論 
                                                          ...更多

                                                          藥材認識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筆畫(huà)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劑

                                                          解表 清熱 溫里
                                                          瀉下 消導 祛濕
                                                          理氣 理血 補益
                                                          固澀 開(kāi)竅 驅蟲(chóng)
                                                          鎮潛熄風(fēng) 祛風(fēng)濕
                                                          止咳化痰平喘


                                                            中醫基礎

                                                          八綱辨證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八綱辨證是中醫各種辨證的總綱。

                                                            辨證,即分析、辨認疾病的證候,是認識和診斷疾病的主要過(guò)程和方法。辨,即辨認,辨別,也就是分析。證,即證候,是機體在致病原因和條件作用下,機體與環(huán)境之間,臟腑、經(jīng)絡(luò )、氣血津液之間關(guān)系紊亂的綜合表現,所以,明確了某一證候,即是對疾病發(fā)展階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斗爭的強弱、陰陽(yáng)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況的概括。

                                                            辨證的過(guò)程,是以臟腑、經(jīng)絡(luò )、氣血津液、病因等理論為依據,對通過(guò)望、聞、問(wèn)、切四診所搜集的癥狀,體征等資料進(jìn)行綜合、歸納、分析、推理、判斷、辨明其內在聯(lián)系,以及各種病變相互之間的關(guān)系,從而認識疾病,作出正確的診斷。

                                                            辨證和論治,是中醫理、法、方、藥在臨床上具體重要的兩個(gè)環(huán)節,兩者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辨證是認識疾病,論治是針對病證采取相應的治療手段和方法。辨證是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辨證的目的和檢驗辨證正確與否的客觀(guān)標準。

                                                            “癥”是指單個(gè)的癥狀,中西醫認識是一致的,如頭痛,發(fā)熱,咳嗽,心慌,惡心…等。

                                                            “病”,是指病名,中醫所說(shuō)的病名中只有少數與西醫病名是一致的,如麻疹,白喉,破傷風(fēng),哮喘,痢疾,中暑等,而大部分的叫法是不同的。由于中西醫的理論體系不同,對疾病的認識是不一樣的。西醫對疾病的認識是建立在人體解剖學(xué),病理生理學(xué)的基礎上,臨床診斷疾病的依據是病人的自覺(jué)癥狀、體格檢查、化驗檢查;中醫認為疾病是人體陰陽(yáng)偏盛偏衰的結果,臨床辨證主要依據病人的癥狀和體征(舌象、脈象等),診斷時(shí)不一定要確定病名,而是要明確是什么“證”。

                                                            “證”,即證據、證候的簡(jiǎn)稱(chēng),它不單純是癥狀或主觀(guān)感覺(jué),而是一組征候群,也是中醫對疾病的診斷!白C”是一組特定的臨床表現(癥狀,體征等),并包含著(zhù)病因、病變部位、病變性質(zhì)、正邪雙方力量對比狀況等方面的綜合概念!白C”是從分析癥狀和體征著(zhù)手,歸納成為比癥狀更能說(shuō)明疾病本質(zhì)的概念。

                                                            中醫辨證是在長(cháng)期臨床實(shí)踐中形成的,方法有多種,主要有八綱辨證,病因辨證、氣血精津辨證、臟腑辨證、衛氣營(yíng)血辨證、三焦辨證、六經(jīng)辨證等。其中八綱辨證是各種辨證的總綱。

                                                            八綱辨證是根據四診取得的材料,進(jìn)行綜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質(zhì)、病變部位、病勢的輕重、機體反應的強弱、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等情況,歸納為陰、陽(yáng)、表、里、寒、熱、虛、實(shí)八類(lèi)證候,是中醫辨證的基本方法,各種辨證的總納,也是從各種辨證方法的個(gè)性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診斷疾病過(guò)程中,起到執簡(jiǎn)馭繁,提納挈領(lǐng)作用。

                                                            疾病的表現盡管極其復雜,但基本都可以歸納于八綱之中,疾病總的類(lèi)別,有陰證,陽(yáng)證兩大類(lèi);病位的深淺,可分在表在里;陰陽(yáng)的偏頗,陽(yáng)盛或陰虛則為熱證,陽(yáng)虛或陰盛則為寒證;邪正的盛衰,邪氣盛的叫實(shí)證,正氣衰的叫虛證。因此,八綱辨證就是把千變萬(wàn)化的疾病,按照表與里、寒與熱、虛與實(shí)、陰與陽(yáng)這種樸素的兩點(diǎn)論來(lái)加以分析,使病變中各個(gè)矛盾充分揭露出來(lái),從而抓住其在表在里、為寒為熱、是虛是實(shí)、屬陰屬陽(yáng)的矛盾,這就是八綱的基本精神。

                                                            一、表里

                                                            表里是說(shuō)明病變部位深淺和病情輕重的兩綱。一般地說(shuō),皮毛、肌膚和淺表的經(jīng)屬表;臟腑、血脈、骨髓及體內經(jīng)絡(luò )屬里,表證,即病在肌表,病位淺而病情輕;里證即病在臟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ㄒ唬┍碜C

                                                            表證是病位淺在肌膚的證候。一般為六淫外邪從皮毛、口鼻侵入機體后,邪留肌表,出現正氣(衛氣)拒邪的一系列癥狀,多為外感病初起階段。表證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淺和病情輕的特點(diǎn)。常見(jiàn)于外感熱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傳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階段。

                                                            主證:以發(fā)熱惡寒(或惡風(fēng)),頭痛,舌苔薄白,脈浮為基本證候,常兼見(jiàn)四肢關(guān)節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癥狀。

                                                            由于外邪有寒熱之分,正氣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強弱不同,表證又分為表寒、表熱、表虛、表實(shí)證。

                                                            1.表寒證

                                                            主證:惡寒重,發(fā)熱輕,頭身疼痛明顯,無(wú)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而潤,脈浮緊。

                                                            病機: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爭,故惡寒發(fā)熱,邪氣侵犯體表經(jīng)絡(luò ),致衛氣營(yíng)血運行不暢,故頭身肢體酸痛。正邪相爭于表,故脈浮。

                                                            治則:辛溫解表。

                                                            常用方劑:麻黃湯

                                                            2.表熱證

                                                            主證:發(fā)熱重,惡寒輕,頭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濁涕,口渴。舌質(zhì)稍紅,苔薄白不潤,脈浮數。

                                                            病機:邪正相爭于表,故發(fā)熱,惡寒。熱邪犯衛,汗孔失司,則汗外泄。熱傷津而口渴。熱邪在表,故脈浮數。

                                                            治則:辛涼解表。

                                                            常用方劑:銀翹散。

                                                            3.表虛證

                                                            主證:表證而惡風(fēng),惡寒有汗。舌質(zhì)淡,舌苔薄白,脈浮而無(wú)力。

                                                            病機:體質(zhì)素虛,衛陽(yáng)不固,故惡風(fēng),汗出,脈浮而無(wú)力。

                                                            治則:調和營(yíng)衛,解肌發(fā)表。

                                                            常用方劑:桂枝湯。

                                                            4.表實(shí)證

                                                            主證:發(fā)熱、惡寒、身痛、無(wú)汗。舌質(zhì)淡紅,舌苔薄白,脈浮有力。

                                                            病機: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氣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發(fā)熱惡寒而無(wú)汗,脈浮而有力。

                                                            治則:辛溫解表。

                                                            常用方劑:麻黃湯。

                                                            辨別表寒證與表熱證,是以惡寒發(fā)熱的輕重和舌象脈象為依據。表寒證是惡寒重發(fā)熱輕,表熱證是發(fā)熱重惡寒輕,表寒證舌苔薄白而潤,脈浮緊,表熱證舌苔薄白而不潤,脈浮數。此外,風(fēng)寒之邪可以郁而化熱,由表寒證變成表熱證,外邪侵入肌表后容易入里化熱,表寒證(或表熱證)可以轉化為里熱證。

                                                            辨別表虛證與表實(shí)證,結合病人體質(zhì),以有汗無(wú)汁為依據。表實(shí)證為表證而無(wú)汗,年青體壯者多見(jiàn);表虛證為表證而有汗,年老體弱或久病者多見(jiàn)。

                                                           。ǘ├镒C

                                                            里證是與表證相對而言,是病位深于內(臟腑、氣血、骨髓等)的證候,

                                                            里證的成因,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表證進(jìn)一步發(fā)展,表邪不解,內傳入里,侵犯臟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內臟而發(fā)病,如腹部受涼或過(guò)食生冷等原因可致里寒證;三是內傷七情、勞倦、飲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臟腑機能障礙而成,如肝病的眩暈、脅痛,心病的心悸、氣短、肺病的咳嗽、氣喘,脾病的腹脹、泄瀉,腎病的腰痛、尿閉等。因此,里證的臨床表現是復雜的,凡非表證的一切證候皆屬里證。外感病中的里證還需結合病因辨證、衛氣營(yíng)血辨證,而內傷雜病中,則以臟腑辨證為主。里證要辨別里寒、里熱、里虛、里實(shí)(在寒熱、虛實(shí)辨證中討論)。

                                                            辨別表證與里證,多依據病史的詢(xún)問(wèn),病證的寒熱及舌苔、脈象的變化。一般地說(shuō),新病、病程短者,多見(jiàn)于表證;久病、病程長(cháng)者,常見(jiàn)于里證。發(fā)熱惡寒者,為表證;發(fā)熱不惡寒或但寒不熱者,均屬里證。表證舌苔常無(wú)變化,或僅見(jiàn)于舌邊尖紅;里證常有舌苔的異常表現,脈浮者,為表證;脈沉者,為里證。

                                                           。ㄈ┌氡戆肜镒C

                                                            病邪既不在表,又未入里,介于表里之間,而出現的既不同于表證,又不同于里證的證候,稱(chēng)為半表半里證。

                                                            主證:寒熱往來(lái),胸脅脹滿(mǎn),口苦咽干,心煩,欲嘔,不思飲食,目眩。舌尖紅,苔黃白相兼,脈眩。

                                                            病機:邪正相爭于半表半里,互有勝負,故寒熱往來(lái)。邪犯半表半里,膽經(jīng)受病,故胸脅脹滿(mǎn),口苦。膽熱而肝胃不和,故心煩,目眩,欲嘔,不思飲食。

                                                            治則:和解表里。

                                                            常用方劑:小柴胡湯。

                                                           。ㄋ模┍砝锿。ū砝飱A雜)

                                                            表里同病是指表證和里證在同一個(gè)時(shí)期出現,常見(jiàn)的有三種情況:一是初病即見(jiàn)表證又見(jiàn)里證。二是發(fā)病時(shí)僅有表證,以后由于病邪入里而見(jiàn)里證,但表證未解,也稱(chēng)為表里同病,三是本病未愈,又兼標病,如原有內傷,又感外邪,或先有外感,又傷飲食等,也屬表里同病。治療原則為表里雙解。

                                                            二、寒熱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zhì)的兩綱,是用以概括機體陰陽(yáng)盛衰的兩類(lèi)證候,一般地說(shuō),寒證是機體陽(yáng)氣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現的證候,熱證是機體陽(yáng)氣偏盛或感受熱邪所表現的證候。所謂“陽(yáng)盛則熱,陰盛則寒”“陽(yáng)虛則寒,陰虛則熱”。辨別寒熱是治療時(shí)使用溫熱藥或寒涼藥的依據,所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ㄒ唬┖C

                                                            寒證是感陰寒之邪(如寒邪、濕邪)或陽(yáng)虛陰盛、臟腑陽(yáng)氣虛弱、機能活動(dòng)衰減所表現的證候,可分為表寒證和里寒證,表寒證已以表證討論,這里所指為里寒證。

                                                            主證:畏寒、形寒肢冷,口不渴或喜熱飲,面色白,咳白色痰,腹痛喜暖,大便稀溏,小便清長(cháng)。舌質(zhì)淡,苔白,脈沉遲。

                                                            病機:陽(yáng)虛陰盛,病人寒化,故畏寒肢冷,脾胃寒冷,故腹痛喜暖,陽(yáng)氣不振而脈沉遲。

                                                            治則:溫中祛寒

                                                            常用方劑:附子理中湯

                                                           。ǘ嶙C

                                                            熱證是感受陽(yáng)熱之邪(如風(fēng)邪、熱邪、火邪等)或陽(yáng)盛陰虛、臟腑陽(yáng)氣亢盛和陰液虧損、機能活動(dòng)亢進(jìn)所表現的證候,可分為表熱證和熱證,表熱證已在表證討論,這里所指為里熱證。

                                                            主證:發(fā)熱,不惡寒,煩躁不安,口渴喜冷飲,面紅目赤,咳痰黃稠,腹痛喜涼,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舌質(zhì)紅,苔黃,脈數。

                                                            病機:陽(yáng)熱偏盛,故發(fā)熱喜涼,熱傷津液而口渴喜飲,小便短赤,大便燥結。熱盛故見(jiàn)脈數。

                                                            治則:清熱法。

                                                            常用方劑:白虎湯等。

                                                           。ㄈ⿲(shí)熱與虛熱

                                                            由于感受熱邪所形成的實(shí)熱證,與機體陰液虧損或機能亢進(jìn)所致的虛熱證,其臨床表現及治則都是不盡相同的。見(jiàn)下表
                                                           
                                                          表3-3 實(shí)熱證與虛熱證的鑒別
                                                           
                                                          實(shí) 熱 證
                                                          虛 熱 證
                                                          發(fā)病急,病程短
                                                          發(fā)病緩慢,病程長(cháng)
                                                          高熱,怕熱,大汗出
                                                          低熱,骨蒸潮熱,盜汗
                                                          神昏譫語(yǔ),甚則發(fā)狂
                                                          五心煩熱,失眠多夢(mèng)
                                                          煩渴引飲
                                                          口干,但飲不多
                                                          咳吐黃稠痰、膿痰、或咳血
                                                          痰少,痰粘,或痰帶血絲
                                                          大便秘結,小便短赤
                                                          大便量少,小便黃、量少
                                                          面紅目赤
                                                          兩顴緋紅
                                                          舌紅,苔黃厚
                                                          舌紅,少苔或無(wú)苔
                                                          脈洪數
                                                          脈細數
                                                          熱邪熾盛
                                                          陰液虧耗,虛損內呈
                                                          多由熱邪引起(如感染)
                                                          多由機能亢進(jìn)所致
                                                          治以清熱瀉火
                                                          治以滋陰清熱
                                                           
                                                           。ㄋ模┖疅嵴婕

                                                            在疾病發(fā)展到寒極或熱極的危重階段,可以發(fā)現一些“寒極似熱”、“熱極似寒”的假象,臨床上把本質(zhì)是熱證而表現為寒象的叫“真熱假寒”,本質(zhì)是寒證而表現為熱象的叫“真寒假熱”。這種情況往往表示疾病比較嚴重。如果不能抓住本質(zhì),就會(huì )被假象所迷惑,而致誤診、誤治。

                                                            1.“真寒假熱”:如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常見(jiàn)身熱,兩顴潮紅,躁擾不寧,苔黑,脈浮大等,表面上看似有熱象,但病人卻喜熱覆被,精神萎頹淡漠,蜷縮而臥,舌質(zhì)淡白,苔黑而潤,脈雖浮大但無(wú)力。為陰盛于內,格陽(yáng)于外,其本質(zhì)仍是寒證,故稱(chēng)“真寒假熱”治療上要用溫里回陽(yáng),引火歸元。

                                                            2.“真熱假寒”:即內有真熱而外見(jiàn)假寒的證候,如熱性病中毒較重時(shí)可見(jiàn)表情淡漠、困倦懶言、手足發(fā)涼、脈沉細等,粗看好似寒證,但又有口鼻氣熱,胸腹灼熱,口渴喜冷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絳,苔黃干,脈雖沉細但數而有力。為陽(yáng)熱內郁不能外達,本質(zhì)是熱證,故稱(chēng)“真熱假寒”,治療上應清瀉里熱,疏達陽(yáng)氣。

                                                            一般來(lái)說(shuō),寒、熱的表象屬標,是一種假象;內、里的寒、熱屬本,是它的本質(zhì)。

                                                            辨別寒證與熱證,不能孤立地根據某一癥狀或體征判斷,應對疾病的全部表現綜合觀(guān)察,尤其是寒熱、口渴不渴、面色、四肢溫涼,二便、舌象、脈象等幾方面更為重要。即畏寒喜熱為寒,發(fā)熱,怕熱喜冷為熱;口淡不渴為寒,口渴喜飲為熱;面色紅為熱;手足厥冷多為寒,四肢煩熱多為熱;小便清長(cháng)、大便稀溏為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結為有熱;舌淡苔白為寒,舌紅苔黃為熱等等。從寒證與熱證的比較可以看出:寒證屬陰盛,多與陽(yáng)虛并見(jiàn);熱證屬陽(yáng)盛,常有陰液虧耗的表現。

                                                            三、虛實(shí)

                                                            虛實(shí)是辨別人體的正氣強弱和病邪盛衰的兩綱。一般而言,虛指正氣不足,虛證便是正氣不足所表現的證候,而實(shí)指邪氣過(guò)盛,實(shí)證便是由邪氣過(guò)盛所表現的證候!端貑(wèn).通評虛實(shí)論》說(shuō):“邪氣盛則實(shí),精氣奪則虛”。若從正邪雙方力量對比來(lái)看,虛證雖是正氣不足,而邪氣也不盛;實(shí)證雖是邪氣過(guò)盛,但正氣尚未衰,表正邪相爭劇烈的證候。辯別虛實(shí),是治療是采用扶正(補虛)或攻邪(瀉實(shí))的依據,所謂“虛者補之,實(shí)者瀉之”。

                                                           。ㄒ唬┨撟C

                                                            虛證的形成,或因體質(zhì)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傷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襲損傷正氣等原因而致“精氣奪則虛”。

                                                            主證:面色蒼白或萎黃,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氣短,形寒肢冷或五

                                                            心煩熱,自汗盜汗,大便溏瀉,小便頻數失禁,舌少苔或無(wú)苔,脈虛無(wú)力等。

                                                            臨床上由于氣、血、陰、陽(yáng)不足可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yáng)虛,由于臟腑的不足造成的各臟腑的虛證(如肺氣虛、心血虛、肝陰虛、脾氣虛、腎陽(yáng)虛等)。下面列表說(shuō)明氣虛、血虛、陰虛、陽(yáng)虛的證候及治則。臟腑的虛證在臟腑辨證中討論。

                                                          表3-4 氣虛、血虛、陰虛、陽(yáng)虛鑒別表

                                                          分類(lèi) 共同證侯 不同證侯 治則 常用方劑
                                                          氣虛 面色白或萎黃精神萎靡,身疲乏力,聲低懶言,自汗,納少,舌淡胖,脈無(wú)力 氣短,乏力動(dòng)則氣急等癥明顯,脈虛無(wú)力 益氣 四君子湯等
                                                          陽(yáng)虛 畏寒,形寒肢冷,小便清長(cháng),下利清谷,脈遲 補陽(yáng) 腎氣丸、參茸丸等
                                                          血虛 消瘦,頭暈,目眩,失眠,心悸,脈細 面色蒼白無(wú)華或萎黃,手足麻木,口唇指甲淡白,舌質(zhì)淡,脈細弱無(wú)力 養血 四物湯等
                                                          陰虛 低熱或潮熱,顴紅,五心煩熱,口干,咽燥,盜汗,舌紅絳,質(zhì)瘦或有裂紋,無(wú)苔或少苔,脈細數 滋陰 六味地黃丸等

                                                            從上表可以看出:氣虛和陽(yáng)虛,屬陽(yáng)氣不足,故臨床表現相似而都有面色白,神疲乏力,自汗等癥狀,但二者又有區別,氣虛是虛而無(wú)“寒象”,陽(yáng)虛是虛而有“寒象”――怕冷,形寒肢冷,脈遲等。血虛和陰虛屬陰液不足,故臨床表現相似而都有消瘦,頭暈,心悸、失眠等癥狀,但二者又有區別,血虛是虛而無(wú)“熱象”,陰虛是陰液虧損不能約束陽(yáng)氣而導致陽(yáng)亢,故為虛而有“熱象”――低熱或潮熱,口干,咽燥等。

                                                           。ǘ⿲(shí)證

                                                            實(shí)證的形成,或是由病人體質(zhì)素壯,因外邪侵襲而暴病,或是因臟腑氣血機能障礙引起體內的某些病理產(chǎn)物,如氣滯血瘀、痰飲水濕凝聚、蟲(chóng)積、食滯等。

                                                            臨床表現由于病邪的性質(zhì)及其侵犯的臟腑不同而呈現不同證候,其特點(diǎn)是邪氣盛,正氣衰,正邪相爭處于激烈階段。常見(jiàn)癥狀為高熱,面紅,煩躁,譫妄,聲高氣粗,腹脹滿(mǎn)疼痛而拒按,痰涎壅盛,大便秘結,小便不利,或有瘀血腫塊,水腫,食滯,蟲(chóng)積,舌苔厚膩,脈實(shí)有力等。

                                                            治則;瀉實(shí)攻邪是治療實(shí)證的主法,所謂“實(shí)則瀉之”。但瀉火、通便、逐水、祛痰、理氣、活血化瘀、消導和驅蟲(chóng)等不同的瀉法用于不同病邪產(chǎn)生的各種實(shí)證,將在有關(guān)章節中討論。

                                                            辨證虛證與實(shí)證可從下面幾方面考慮:從發(fā)病時(shí)間上,新病、初病或病程短者多屬實(shí)證,舊病、久病或病程長(cháng)的多屬虛證;從病因上,外感多屬實(shí)證,內傷多屬虛證;從體質(zhì)上,年青體壯者多屬實(shí)證,年老體弱者多屬虛證;從臨床癥狀與體征上,參考下表鑒別。

                                                          表3-5 虛證與實(shí)證鑒別表

                                                            癥 狀 與體 征 治則
                                                          虛證 面色白、蒼白、萎黃無(wú)華 神疲乏力 聲低懶言 隱痛喜按 舌淡苔白或少苔 脈虛無(wú)力 補虛
                                                          實(shí)證 面紅 煩躁譫語(yǔ) 聲高氣粗 劇痛拒按 舌紅苔黃厚膩 脈實(shí)有力 瀉實(shí)

                                                            四、陰陽(yáng)

                                                            陰陽(yáng)是辨別疾病性質(zhì)的兩綱,是八綱的總綱,即將表里、寒熱、虛實(shí)再加以總的概括!额(lèi)經(jīng).陰陽(yáng)類(lèi)》說(shuō):“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陰,或本于陽(yáng),病變雖多,其本則一”,指出了證候雖然復雜多變,但總不外陰陽(yáng)兩大類(lèi),而診病之要也必須首先辨明其屬陰屬陽(yáng),因此陰陽(yáng)是八綱的總綱,一般表、實(shí)、熱證屬于陽(yáng)證,里、虛、寒證屬于陰證。陰證和陽(yáng)證的臨床表現、病因病機、治療等已述于表里、寒熱,虛實(shí)六綱之中。但臨床上陰證多指里證的虛寒證,陽(yáng)證多指里證的實(shí)熱證。

                                                           。ㄒ唬╆幾C

                                                            陰證是體內陽(yáng)氣虛衰、陰偏盛的證候。一般而言陰證必見(jiàn)寒象,以身畏寒,不發(fā)熱,肢冷,精神萎靡,脈沉無(wú)力或遲等為主證。由臟腑器官功能低下,機體反應衰減而形成,多見(jiàn)于年老體弱,或久病,呈現一派虛寒的表現。

                                                           。ǘ╆(yáng)證

                                                            陽(yáng)證是體內陽(yáng)氣亢盛,正氣未衰的證候。一般而言陽(yáng)證必見(jiàn)熱象,以身發(fā)熱,惡熱,肢暖。煩躁口渴,脈數有力等為主證。由臟腑器官機能亢進(jìn)而形成,多見(jiàn)于體壯者,新病,初病呈現一派實(shí)熱的表現。

                                                            陰證與陽(yáng)證的主要臨床表現可參考下表:

                                                          表3-6 陰證與陽(yáng)鑒別表

                                                          證侯

                                                          四診

                                                          陰 證 陽(yáng) 證
                                                          面色蒼白或暗淡,身重蜷臥,倦怠無(wú)力,萎靡不振,舌質(zhì)淡而胖嫩,舌苔白而潤滑 面色潮紅或通紅,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舌質(zhì)紅絳,舌苔厚,甚則燥裂,或黑而生芒刺
                                                          語(yǔ)聲低微,靜而少言,呼吸怯弱,氣短 語(yǔ)聲壯歷、煩而多言,甚則狂言,呼吸氣粗,喘促痰鳴
                                                          問(wèn) 飲食減少,喜溫熱,口不渴,口淡無(wú)味,大便溏薄,小便清長(cháng)或少 口干口苦,喜涼,煩渴引飲,大便燥結,小便短赤
                                                          疼痛喜按,身寒足冷,脈沉,細、澀、遲、弱、無(wú)力 疼痛拒按,身熱足暖,脈浮,洪、滑、數、實(shí)而有力。

                                                           。ㄈ┩鲫幣c亡陽(yáng)

                                                            亡陰與亡陽(yáng),是疾病過(guò)程中兩種危險證候,多在高熱,大汗不止,劇烈吐瀉,失血過(guò)多有陰液或陽(yáng)氣迅速亡失情況下出現,常見(jiàn)于休克病人。亡陰亡陽(yáng)雖屬虛證范圍,但因病情特殊且病勢危篤,而又區別于一般虛證。

                                                            亡陰與亡陽(yáng)的臨床表現,除原發(fā)疾病的各種危重癥狀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汗出。但亡陰之汗,汗出熱而粘,兼見(jiàn)肌膚熱,手足溫,口渴喜飲,脈細數疾而按之無(wú)力等陰竭而陽(yáng)極的證候;亡陽(yáng)之汗,大汗淋漓,汗涼不粘、兼見(jiàn)畏寒倦臥,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脈微欲絕等陽(yáng)脫而陰盛的證候。由于陰陽(yáng)是互根的,陰液耗竭則陽(yáng)氣無(wú)所依附而散越,陽(yáng)氣衰竭則陰液無(wú)以化生而枯竭,所以亡陰與亡陽(yáng)的臨床表現,難于截然割裂,其間可迅速轉化,相繼出現,只是有先后主次的不同而已。

                                                            亡陰與亡陽(yáng)的治療都以扶正固脫為主。亡陰者,應益氣斂陰、救陰生津,大補元氣以生陰液而免致亡陽(yáng),常用方有生脈散;亡陽(yáng)者,應益氣固脫、回陽(yáng)救逆,常用方有獨參湯、參附湯等。

                                                            亡陰與亡陽(yáng)的證治,參見(jiàn)下表。

                                                          表3-7 亡陰亡陽(yáng)的鑒別表

                                                             四肢 其它癥狀 治則
                                                          亡陰 汗熱、味咸而粘 尚溫畏熱 面色潮紅、全身灼熱、煩躁、昏迷、氣促、渴喜冷飲 紅絳而干 細數疾而按之無(wú)力或虛大 益氣斂陰

                                                          救陰生津

                                                          亡陽(yáng) 汗冷、味淡不粘 厥冷畏寒 面色淡色,全身發(fā)涼、淡漠、昏迷、氣微、口不渴或喜熱飲 淡白滑潤 微細欲絕或浮而空 益氣固脫

                                                          回陽(yáng)救逆

                                                            五、八綱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及八綱辯證的運用

                                                            表里、寒熱、虛實(shí)、陰陽(yáng)八綱的區分并不是單純的、彼此孤立的、靜止不變的,而是錯綜復雜、互相聯(lián)系、互相轉化的。歸納起來(lái),八綱之間存在著(zhù)“相兼”、“夾雜”、“轉化”的關(guān)系。

                                                           。ㄒ唬┫嗉骊P(guān)系

                                                            “相兼”即指兩個(gè)綱以上的癥狀同時(shí)出現,如外感熱病初期,見(jiàn)有表證,還須進(jìn)一步辨其兼寒或兼熱,故可分為表寒證和表熱證;久病多虛證,當進(jìn)一步辨其屬虛寒證或虛熱證。相兼證的出現,不能平均看待,而是有主次和從屬關(guān)系,如表寒、表熱證都是以表證為主,寒或熱從屬于表證,治療當以解表為主,分別用辛溫解表或辛涼解表;虛寒、虛熱證都是以虛證為主,寒或熱也從屬于虛證,治療時(shí)當以補虛為主,分別用補陽(yáng)或滋陰的方法。至于表里相兼時(shí),以何證為主,須看具體病情而定。

                                                           。ǘ⿰A雜關(guān)系

                                                            “夾雜”即指患者同時(shí)出現性質(zhì)互相對立的兩綱癥狀,如寒熱夾雜、虛實(shí)夾雜、表里夾雜(習慣上叫表里同。┎。另外,在疾病發(fā)展過(guò)程中,還會(huì )出現一些假象,如真熱假寒真寒假熱等。所以,在辨證過(guò)程中,要細心觀(guān)察,全面分析,去偽存真,抓住本質(zhì),以免造成誤診、誤治,延誤病情。

                                                           。ㄈ┺D化關(guān)系

                                                            “轉化”即指某一綱的癥狀向其對立的一方轉化。表里之間、寒熱之間、虛實(shí)之間、陰陽(yáng)之間既是相互對立的,又可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如外感風(fēng)寒見(jiàn)惡寒發(fā)熱、頭痛等表寒證,若因病情發(fā)展或治療不當,則病邪可由表入里,病變性質(zhì)可由寒轉熱,最后由表寒證轉化為里熱證;實(shí)證可因誤治、失治等原因,致病程遷延,雖邪氣漸去,而正氣亦傷,逐漸轉化為虛證,虛證可由于正氣不足,不能布化,以致產(chǎn)生痰飲或水濕、氣滯或血瘀等實(shí)邪,而出現種種實(shí)證。轉化是在一定條件下才能發(fā)生,辨證時(shí)必須隨時(shí)審察病機的轉變,及時(shí)診斷治療,避免疾病向惡化方向發(fā)展,促進(jìn)疾病向痊愈方向轉化。

                                                            八綱辨證運用時(shí),首先辨別表里,確定病變的部位;然后辨別寒熱、虛實(shí)、分清病變性質(zhì),了解正邪雙方力量對比狀況;最后可以用陰陽(yáng)加以總的概括。

                                                            小結

                                                            八綱辨證是對疾病從表里、寒熱、虛實(shí)、陰陽(yáng)八個(gè)方面歸納、分析進(jìn)行診斷的一種方法,雖然它還要和病因辨證、衛氣營(yíng)血辨證等結合起來(lái)診斷才能趨于完善,但它是各種辨證的基礎,起到執簡(jiǎn)馭繁、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

                                                            八綱各證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依一定條件而轉化;表證傳里為病熱加重,里證出表為病勢向愈;熱證變寒證、實(shí)證變虛證多為正不勝邪,寒證變熱證、虛證變實(shí)證多為正氣逐漸恢復。

                                                            八綱雖有各自不同的見(jiàn)證,但很少是單純的、孤立的,而是存在著(zhù)“相兼”、“夾雜”的復雜關(guān)系,有時(shí)還會(huì )出現“假象”。因此,在辨證過(guò)程中要認真地調查研究,連貫起來(lái)進(jìn)行思索,透過(guò)現象抓住本質(zhì),及時(shí)掌握疾病的轉化,只有這樣才能有中肯的分析,正確的診斷,從而進(jìn)行恰當的治療。

                                                          (醫藥網(wǎng)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guān)于公司 | 網(wǎng)站簡(jiǎn)介 | 服務(wù)項目 | 技術(shù)支持 | 意見(jiàn)反饋 | 法律聲明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我們
                                                          兄弟站點(diǎn):  生意寶 - 生意社 - 生意場(chǎng) - 網(wǎng)經(jīng)社 - 產(chǎn)業(yè)互聯(lián)網(wǎng) - 企業(yè)風(fēng)險評級 - 撮合交易 - 化工網(wǎng) - 紡織網(wǎng)
                                                             檢測通 - 醫療器械網(wǎng) - 企業(yè)官網(wǎng)服務(wù) - 化工網(wǎng)商城
                                                          © 醫藥網(wǎng)版權所有 浙ICP證:浙B2-20080131-8 藥品信息服務(wù)資格證:(浙)-經(jīng)營(yíng)性-2020-0027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10602010403     
                                                          市場(chǎng):0571-88161141 服務(wù):0571-88228426
                                                          中文字幕精品在线视频,国产全部视频在线播放,在线视频久草,99久久精品国产交换